鴨傳染性漿膜炎病又名鴨疫里默桿菌病,是由鴨疫里默桿菌( RA) 引起的侵害雛鴨的一種慢性或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其特征是引起雛鴨纖維素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和關節炎。該病廣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死亡、體重減輕和淘汰,給養鴨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筆者通過細菌形態、培養特征、生化鑒定和PCR 鑒定所分離菌株為鴨疫里默桿菌,并對其進行藥敏試驗,現將診治情況說明如下,以供臨床借鑒。
1 發病情況
海南省定安縣某鴨場飼養的3 000 只雛鴨,于2013 年6 月份出現以精神沉郁、肢軟臥地、不愿走動、排黃綠色稀糞、神經癥狀等為主要特征的疾病,7 d內死亡雛鴨294 羽。
2 臨床癥狀
病鴨表現精神萎頓,閉目嗜唾,縮頭垂翅或嘴抵地面,不食或少食,有輕度咳嗽、打噴嚏、張口呼吸等呼吸道癥狀,排出的糞便呈黃綠色惡臭稀糞,眼流漿液或黏性分泌物,鼻孔流出黏性鼻液,干涸后常堵塞鼻孔,出現呼吸困難,驅趕鴨群,鴨腿軟弱、行動緩慢不愿走動或共濟失調,有的病鴨跗關節腫脹,伏臥不能走動。
3 病理變化
剖檢死鴨20 只,病變突出特點: 氣囊上有纖維素膜; 心包、心外膜及肝臟表面覆蓋有一層灰黃色纖維素性滲出物,呈纖維素性氣囊炎、心包炎、肝周炎; 肝臟表面覆蓋一層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灰黃色或灰白色纖維素假膜,極易剝落; 腸道變薄,內壁充血; 有的出
現關節炎,關節腫大,關節液增多。
4 實驗室診斷
4. 1 細菌分離鑒定
無菌采取病、死雞肝臟病料接種于含5% 血清的TSA 平板和麥康凱瓊脂平板,分別進行37 ℃培養或37 ℃ 厭氧培養24 h 觀察。該菌在厭氧條件下,含5%血清的TSA 平板上生長出表面光滑、邊緣整齊、圓形、隆起的菌落。
4. 2 鏡檢和生化鑒定
經革蘭染色鏡檢,可見兩端濃染的小桿菌,后又經生化鑒定鑒定為鴨疫里默桿菌。
4. 3 PCR 鑒定
按照李婧等[1]的方法對鴨組織病料和分離菌株進行基因組DNA 提取和PCR 擴增,得到大小均約為412 bp 片段,與預期目標片段長度一致。經NCBIBlast 分析,擴增序列與鴨疫里默桿菌的OmpA 基因同源性達98. 5%。
4. 4 藥敏試驗
按世界衛生組織( WHO) Kirby - Bauer 法[2]對分離菌進行藥敏試驗。通過藥敏試驗,說明分離菌對、、、、高度敏感,而對氨芐、、不敏感。
5 小結
1) 經過以上綜合診斷,得知鴨疫里默桿菌是引發本次疾病的病原,通過應用敏感藥物治療,控制了疫情。
2) 鴨疫里默桿菌是條件性致病菌,與天氣、環境衛生、飼養管理條件息息相關[3 - 4]。因此要加強飼養管理和免疫預防接種,飼養過程中避免密度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