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因素促進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行業發展
近年來,頒布多項政策法規支持我國地熱能的開發利用,逐漸明確了地熱能作為可再生能源在我國發電與供暖方面的重要地位,如何高效利用和開發地熱能,是相關部門一直在思考的主題。
除政策因素的驅動外,地熱能開發利用還受商業利益、環境因素的驅動影響。
1)基于旅游業、農業的商業利益驅動
溫泉旅游、農業種植、市政供暖是熱能利用的傳統項目,也是近些年大力發展的項目。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地熱能“熱”的基本屬性,而追求更深層次的價值。因此,地熱能的開發應該積極融入文化、生物、地理知識,深入挖掘溫泉所攜帶的自然魅力,人們對溫泉及周邊景物的情感寄托,以及地熱能能夠賦予產品特定的生物屬性。
2)基于大氣污染、節能減排的壓力所迫
地熱發電、地熱制冷技術是解決當前霧霾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尤其是冬天氣候寒冷,水利發電效果差,霧霾嚴重。但要在地熱發電、地熱制冷技術上取得突破,首先要加大地熱資源的勘探力度,充分挖掘地熱資源貧乏地區所蘊藏的地熱資源,盡可能的均衡我國地熱資源分布情況。
2、中國地熱資源分布廣泛,干熱巖資源儲量豐富
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2015年調查評價結果,分類型來看,全國336個地級以上城市淺層地熱能年可開采資源量折合7億噸標準煤,其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南部、華北地區、江淮流域、四川盆地和西北地區東部。
我國大陸水熱型地熱能年可采資源量折合18.65億噸標準煤(回灌情景下)。其中,中低溫水熱型地熱能資源占比達95%以上,主要分布在華北、松遼、蘇北、江漢、鄂爾多斯、四川等平原(盆地)以及東南沿海、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等山地丘陵地區,可用于供暖、工業干燥、旅游、康養和種植養殖等;
高溫水熱型地熱能資源主要分布于西藏南部、云南西部、四川西部和中國臺灣省,西南地區高溫水熱型地熱能年可采資源量折合1800萬噸標準煤,發電潛力7120兆瓦,地熱能資源的梯級高效開發利用可滿足四川西部、西藏南部少數民旅地區約50%人口的用電和供暖需求。
而我國干熱巖資源主要分布在西藏,其次為云南、廣東、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鑒于干熱巖型地熱能勘查開發難度和技術發展趨勢,埋深在5500m以淺的干熱巖型地熱能將是未來15-30年中國地熱能勘查開發研究的重點領域。
我國地熱能資源豐富,但資源探明率和利用程度較低,開發利用潛力很大。據統計,中國大陸336個主要城市淺層地熱能年可采資源量折合7億噸標準煤,可實現供暖(制冷)建筑面積320億平方米;
大陸水熱型地熱能年可采資源量折合18.65億噸標準煤;埋深3000-10000m干熱巖型地熱能基礎資源量約為2.5×1025J(折合856萬億噸標準煤),其中埋深在5500m以淺的基礎資源量約為3.1×1024J(折合106萬億噸標準煤)。
(注:淺層地熱、水熱型地熱為年可采量,干熱地熱為基礎資源量。)
3、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上升為戰略,行業逐步成長
在人類開發利用各類能源的過程中,地熱能逐漸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地熱能的開采使用成為了新能源領域的一個重點。中國地熱能產業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起步階段(1971-2003年)
1971年北京氧氣廠*眼水熱井的成功鉆探和當年2月份河北懷來縣后郝窯地熱發電試驗的開展,拉開了我國地熱能規模開發利用的帷幕。在這一階段,地熱能的開發利用初步得到能源界的重視,出現了個別區域分散開發,對地熱能資源的勘探和評價工作也逐步開展,在這一時期,地熱能的開發利用還沒有形成規模化產業。從統計數據上看,商品化的地熱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基本為零,相關技術尚處于初級研發階段。
——成長階段(2004-2016年)
在這一階段,地熱能的開發利用呈現出規?;?、專業化的特點,產能逐步釋放,開始了一大批代表性的企業。在相關產業政策的推動下,地熱能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出現了一系列質的變化:開發利用范圍實現了不同層次的拓展,設備逐步完成由小型向中大型、由粗糙型向專業型的過渡,技術研發成果市場化、產業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在這一時期,我國迅速成長為地熱能直接利用量大的。
——快速成長階段(2017年-至今)
以《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0年)》等綱領性文件的出臺為標志,地熱能產業的發展進入了戰略層面,產業規劃、行業監管、技術研發、人才培養開始走向正規,產業規模快速提升,出現了項目導向、利潤導向、技術導向PPP等多種運營模式。
4、中國地熱能應用領域廣泛,地熱能的直接利用成效顯著
——地熱能應用領域廣泛
地熱能利用分為地熱發電和地熱直接利用兩種途徑。其中直接地熱應用主要是用于地熱供暖、地熱工業、地熱農業以及地熱醫療等領域。
近年來,我國地熱能的開發利用發展加快,成效顯著。在地熱能直接利用方面,我國已經取得較好成績;在地熱發電方面,發電技術成熟度和經濟性有待提高。
2)地熱能直接利用情況較好,地源熱泵裝機容量居*
根據《中國地熱能發展報告(2018)》數據顯示,我國是大的地熱能直接利用國,截至2017年底,我國地源熱泵裝機容量達2萬兆瓦,位居*;淺層地熱能利用方面,2019年,我國淺層地熱能建筑供暖(制冷)建筑面積達8.41億平方米;水熱型地熱能利用方面,截至2018年底,全國水熱型地熱能供暖建筑面積超過1.65億平方米,其中山東、河北、河南增長較快。
3)中國地熱發電規模較小,地熱發電發展停滯
由于相較于其他太陽能、水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地熱發電有著更高的成本,主要原因是我國地熱能開發利用處于起步階段,關鍵技術有待突破。目前,我國地熱能開發主要集中在供暖、制冷以及淺層地熱開發,近年來由于技術原因地熱發電發展處于停滯狀態。
根據可再生能源署的數據顯示,2009-2018年,中國地熱發電累計裝機容量一直在24-26MW區間內,2011-2018年更是沒有出現過變動,依次預計,2019年,我國地熱能發電裝機容量約為26MW。
5、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行業發展目標明確,干熱巖地熱能為未來發展主要方向
近年來,我國加強能源體系建設,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提高清潔能源的比重,地熱能作為清潔可再生能源受到了的重視,出臺一系列政策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根據中科院2012年發布的《中國地熱資源中*戰略規劃》顯示,在地熱直接利用方面,到2020年我國淺層地熱能利用將達5000MWh,地熱(溫泉)直接利用4000MWh;
到2030年我國淺層地熱能利用將達10000MWh,地熱(溫泉)直接利用6500MWh;到2050年我國淺層地熱能利用將達25000MWh,地熱(溫泉)直接利用10000MWh,地熱能直接利用空間巨大。
在地熱發電方面,到2020年我國干熱巖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將達25MWe,到2030年我國干熱巖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將達100MWe,到2050年我國干熱巖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將達300MWe。
中國大陸埋深5500米以淺干熱巖型地熱能資源量折合約為106萬噸標準煤,隨著加強地熱能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的研發,開展干熱巖資源發電試驗項目的可行性論證,選擇場址并進行必要的前期勘探工作,干熱巖地熱能為未來發展主要方向。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原標題:2020年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干熱巖地熱能將成發展主力
我來評論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