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第三批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工作擬中選結果公示,平均降幅53%,至高降幅高達95%,價格低至每片1.5分錢。本次集中帶量采購涉及到惡性腫瘤、高血壓、糖尿病、精神類疾病等55個藥品品種,品種數量接近前兩批之和。
除了大批藥品價格大降外,在此次集采中,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仿制藥企業大打價格戰,外資原研藥企的大量產品卻采取了高價、現價報價措施,少部分象征性選擇降價10%左右,幾乎等同于直接放棄集采市場。例如,原研占比達到82%的阿哌沙班,由齊魯制藥、豪森藥業、正大天晴等仿制藥企中選,拜耳引導的莫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則由天津紅日和海南愛科中選,拜耳出局。
對此,業內認為,隨著4+7”帶量采購的逐漸深入,以及仿制藥價格的不斷下降,已經讓藥企更加清醒地意識到新的醫藥時代的來臨,創新才是企業發展盈利的動力。而受益于創新藥崛起與藥企為求中標“帶量采購”扎堆進行“一致性評價”,國內科研外包服務(CRO)行業不但面臨新的機遇,也迎來了發展壯大的黃金時代。
據了解,醫藥行業中的制藥服務,簡稱CMO,可以理解為代工制藥,而代工研發,即CRO(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翻譯過來是合同研究組織。通俗的來說,CRO就是以合同的形式為藥企和其他醫藥研發機構在研發過程中提供專業化外包服務的企業,處于醫藥工業產業鏈的上游。
由于國內有“工程師紅利”的成本優勢,在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各個階段的研發費用明顯低于發達同行業研發費用。因此,國內CRO行業近年來也迎來了快速的發展。據*統計,照當前發展趨勢,國內CRO行業在未來5年的年均復合增長20%以上。
在行業發展形勢大好的背景下,如藥明康德、泰格醫藥、博濟醫藥、康龍化成等國內CRO產業巨頭也正在開啟加速發展模式。以藥明康德為例,在此前其去年發布的半年報中就顯示,其臨床研究及其他CRO服務實現收入4.72億元,同比增長了104.22%。
綜合來看,目前藥企和CRO公司的合作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不管是從管線擴充(研發新藥品種擴大),研發效果,還是研發成本來說,CRO公司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業內認為,未來在帶量采購等醫改政策不斷落地實施的背景下,藥企原有仿制藥模式終將走向終結,在新體系下,藥品的臨床價值成為更加核心的要素,倒逼企業不斷推陳出新,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不斷研發出真正具臨床價值的新品。而受益于此的CRO、創新產業鏈也將迎來黃金發展期。
我來評論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