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第三批全國藥品集中采購在上海正式開標,備受業界矚目。本次集采品種數量為56個,結果有55個品種采購成功,藥品品種數接近前兩批之和,市場規模超過500億元。擬中選產品至高降幅達95%。業內認為,第三批集采將會倒逼藥企加快自身產品結構的轉型升級,未來企業將朝著兩個方向發展。
第三批集采倒逼藥企轉型,未來將朝兩個方向發展(來源:制藥網)
“降價”依然是第三批集采的關鍵詞
擬中選產品至高降幅達95%
“降價”依然是第三批集采的關鍵詞。本次集采共有189家企業參加,產生擬中選企業125家,擬中選的191個產品平均降價53%,至高降幅達95%,其中,二甲雙胍、非那雄胺價格降幅超90%,莫西沙星價格降幅超80%。
另外從本次集采的規則來看,整體上沿用了第二批集采規則,僅在細則上做了進一步的優化和調整,至多可中選企業數量從原來的6家增加到了8家。對此,業內普遍認為,這樣也表明集采將逐步實現常態化,未來仿制藥行業集中度將會持續提升。
本次集采更令人意外的是,默沙東、羅氏、阿斯利康、禮來、諾華、GSK、輝瑞等外資原研藥企業因品種報價高于限價,紛紛出局。藥品集采已經成為國內藥企的角逐戰場,中標藥企包括“光腳”企業有望通過集采進一步穩定市場份額或“彎道超車”。
藥企加快產品結構轉型
未來將朝著兩個方向發展
業內認為,第三批集采將會倒逼藥企加快自身產品結構的轉型升級,未來醫藥企業將會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是研發導向型企業;二是大規模生產型企業。兩個方向的企業也可以融合發展。
其中就規模生產型方向來看,中標藥企雖然可以借集采進一步穩定市場份額,從而做大做強企業,但面臨的是產品降價的趨勢。在此背景下,加大成本控制成為藥企生存的關鍵。
業界普遍認為,只有將原料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藥企,才能把成本降下來,實現規模化生產,并且在集采中脫穎而出。因此,實現醫藥產業鏈上下一體化將成為規模生產型企業的轉型升級方向,具備豐富仿制藥梯隊、產能規模較大、原料藥制劑一體化的將被看好。
而就研發導向型方向來看,在帶量采購常態化背景下,醫藥格局生變,創新成為產業發展的主旋律。未來受市場青睞的藥企,不僅需要具備仿制藥規模化生產的實力,也需要具備新藥研發的能力。
業內預計,未來三年,全國集采的目標是將醫院采購金額由高到低排列的前160多個品種作為重點,而沒有涉及到的品種可能會被納入到省級、市級等地方性的集采中,覆蓋的品類也將持續擴容,擴展到生物制劑、中成藥等領域。中*來看,具備豐富產品線,且研發實力強的創新藥企將更具備競爭力。
實際上,近年來國內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藥品創新研發。如上市許可人制度試點、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藥品關聯審評審批制度等,在創新戰略大環境下,新藥研發彰顯活力,吸引更多企業布局。由于我國藥企以中小型規模為主,隨著新藥研發的時間成本、資金成本和風險不斷攀升,近年來藥企與醫藥行業“賣水人”——CRO的合作不斷增加,進一步提高研發項目的質量和效率,降低研發成本和風險。
我來評論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