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療或預防某些類型的細菌感染,它們可以殺死細菌或阻止其傳播。眼下,抗生素耐藥性感染正威脅人類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每年有70萬人死于抗生素耐藥性。如果不及時采取行動,到2050年,耐藥性疾病將可能導致1000萬人喪生。
抗生素新藥開發屢陷窘境
制藥巨頭先后退出
曾經,企業愿意潛心開發新型抗生素的動力強勁。例如在2014年,默克投入84億美元巨額收購抗生素企業Cubist。諾華、葛蘭素史克等制藥企業也曾紛紛承諾要對抗耐藥性細菌對人類的威脅。
然而,抗生素新藥研發具有周期長、投資大、回本周期長等特點,且市場前景狹窄,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回報,甚至要承擔巨額虧損的風險。有研究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7年獲批的16種品牌抗生素中,只有5種的年銷售額能夠超過1億美元。這些背后的原因使得很多藥企中途退場。
例如,在2018年7月份,制藥巨頭諾華宣布,將終止正在加利福尼亞州埃默里維爾的諾華生物醫學研究所(NIBR)的抗菌藥物研究,并裁員140人。
針對關閉抗生素研發項目的原因,諾華生物醫學研究所方面指出,該行業面臨著向患者提供新型抗菌藥物的僵局。抗感染藥的商業模式也受到嚴峻挑戰,大型制藥公司是否能夠持續發現、開發和銷售抗感染藥也遭到業內懷疑。并表示,諾華將會在其認為更有能力開發創新藥物的其他領域,優先考慮分配資源。
而在此前,阿斯利康、賽諾菲、愛力根和麥迪遜醫藥等也先后宣布放棄抗生素方面的研究,另外,葛蘭素史克也曾評估旗下的抗生素資產。
多舉措之下
助力開展抗生素新藥開發
值得慶幸的是,各國已經注意到抗菌藥研發困難的這一點,并積極采取措施,包括資金和政策傾斜方面的傾斜。同時,不少基金也在幫助開展抗菌藥物研發項目。
例如,今年7月份,20多家制藥公司在柏林和華盛頓同步舉行線上新聞發布會,宣布啟動抗生素耐藥性行動基金,籌資10億美元用于支持新型抗生素的臨床研究。
據悉,鑒于抗生素耐藥性問題在范圍日趨嚴重,這些公司計劃在2020年第四季度將基金投入運營,以填補抗生素開發融資的資金缺口,具體目標是在2030年前上市2~4種新型抗生素。此外,其還打算建立一個利益相關者聯盟,以鼓勵創造有利于可持續抗菌藥物發現和開發的條件。
另外,推動產學研合作,整合資源,共同開發抗生素新藥,也成為重要的舉措。以國內藥企在抗生素新藥研發領域的進程來看,由于我國在該領域起步較晚,企業存在資金、技術短板,對此我國出臺了系列政策支持鼓勵創新藥研發。在此背景下,一些藥企也通過產學研合作的方式開發新藥。
例如,2018年1月,廣州白云山制藥總廠和白云山化學制藥廠生產的化學藥新藥頭孢嗪脒鈉注射用頭孢嗪脒鈉收到臨床試驗批件,這也是我國近二十年來成功獲批的一款頭孢類1.1類新藥。
我來評論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